NEWS

最新消息

AI時代的人才戰略三部曲之二:為人才辨識「做評鑑」

即使AI也無法取代的能力 , 辨識誰是有競爭力的人才

在DeepSeek發表開源型AI後,AI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境界,未來的職場競爭力將不再是比誰擁有較多的知識了,傳統的工作技能也受到AI的挑戰,在與AI協作下完成工作的趨勢下,核心人才的競爭力將會是那些AI無法取代的能力。

AI無法取代的六大核心能力

OpenAI執行長奧特曼(Samuel Harris Altman)表示,未來人才的競爭優勢將在於「提問能力」、「批判性思維」與「創新能力」三項,面對AI要知道問什麼問題,要懂得運用這些資訊,如何能跳脫框架的思考,以及保有創新的想法,這些都是奧特曼認為AI無法取代的能力。

其他的業界先驅者也持有類似的看法,他們認為未來的人才應該展現在「適應力」,「好奇心」與「敏捷思維」三個能力上,因為AI時代已經無法確保哪個工作能夠存續,但能夠有面對變化的適應能力,不斷能探索新知與持續的學習,靈活與快速的回應需求,這些人才才能真正地立於不敗的地位。

企業該如何辨識具競爭力的人才?

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AI時代要重新定義人才,而上述這些能力或可做為AI時代下人才標準的重要參考,但有了人才標準後,我們又將如何精確的辨識出哪些人具備了這些能力呢?如何才能透過客觀的評鑑協助我們進行人才的辨識呢?以下分別介紹。

 面談法:結構化面談降低主觀偏誤

結構式面談與BEI行為事例訪談法的應用

這是經典的評鑑方法之一,不論是做人才甄選或是績效評估,面談法都是最重要與基本的,過去面談法強調的是主管的個人經驗與直覺,經常落入了主觀與偏見的框架中,造成了人才辨識的誤差,例如優異的業績表現容易掩蓋住指導部屬的能力不足,出色的個人表現容易讓主管忽略了需要跨部門協作的能力。而隨著面談技巧的提升與精進,面談已經成為一門科學,有完整的理論與分析架構,如行為事例訪談法(BEI),結構式面談法等,只要主管經過完整的訓練與練習,面談的誤差就能降到最低。
以前述「創新能力」為例,主管在評估人才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時,切忌問出「你是否具備創新能力」這類的提問,而是改以「你是否曾經做過具有創新的項目或是改善的方案」,並從回應中進行STAR的分析,透過具體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聯度,就可以更準確的判斷在「創新能力」這個指標上的具備與否。

 測評法:客觀、科學的測評工具提供一致化標準

為何企業廣泛採用測評法?

這是近10年來企業較為廣泛使用的方法,測評法具備了科學工具的客觀、多元類型的選擇、實施的便利、應用與統計的延伸等等的優點,能彌補面談法的不足與侷限,並作為人才進一步資訊探索的參考。

如何選擇適合的測評工具?
測評工具的選擇有幾個重點可以提供大家參考,首先應該考慮所要評鑑的指標為何,選對適合的測評工具,如職能測評、性格測驗、邏輯測驗等等,分別有其指標的意義。
其次要確認評鑑的目的,如招募甄選、人才盤點、培訓發展等等,透過不同的測評組合可以快速精準的達到這些目的。最後要考慮評鑑的應用,如報告解讀、資料分析、解決方案等等,測評的數據可以提供個人的反饋與團體的分析
以前述「提問能力」為例,想評鑑這個指標可以從職能測評和邏輯測驗二個工具介入,在職能測評中可以看到問題解決以及做出決策這二個能力,透過這二個指標來評鑑人才是如何問問題,問什麼樣的問題,問這個問題的目的等等的能力。而在邏輯測驗中可以看到人才在歸納和推理的能力,探索人才在提問過程中的思路,問題之間的關聯,修正的能力等等,這二個測評結果的總結就能更準確的在「提問能力」這個指標上做出判斷。

 評鑑法:模擬情境與360D回饋的行為驗證

模擬評鑑法:透過工作情境分析人才的行為

常用的方法有二種,一個是模擬評鑑法,一個是360D回饋法,模擬評鑑是利用評鑑中心法(AC)的模擬技術所進行的評鑑,常見的形式有歸檔練習、團體討論、角色扮演等,透過模擬真實的工作情境,讓人才在設計好的任務與挑戰中做出回應,並透過文字或口語的形式來分析其行為的展現,進而對應職能的具備與否。
以前述「敏捷思維」為例,可以透過人才在模擬情境中的行為展現,觀察其在分析能力與首創精神上的得分,從這二個指標可以瞭解人才在面對快速的變化時,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回應,並提出不同的觀點與見解,就能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在「敏捷思維」這個能力是否符合期待。

360D回饋法的優勢: 多元視角讓評鑑更客觀

至於360D回饋法,這幾年有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趨勢,這種評鑑法有別於前述二種方法都是以人才本身為主體,360D回饋的重點在於多個利害關係人的觀點,優點有多元的評鑑來源、匿名的真實資訊、參與者眾多有去極端值的效應,能比較他評與自評的差異等等。透過360D回饋的評鑑,經常能對人才獲得更真實的觀察,更具體的他人回饋,對於協助人才做自我覺察有很大的幫助。
以前述「好奇心」為例,想評鑑這個能力可以從成長型思維與應變能力二個指標的分數來看,透過360D回饋可以知道在主管或部屬的眼裡,人才能否在工作上保持著學習與進步,對新事物的接受與反應,勇於嘗試新的做法,就能對「好奇心」的優勢與否做出正確的評估了。

人才評鑑不只看能力!四大關鍵維度不可忽略

以上三種人才的評鑑方法,可以作為辨識人才的技巧,但我們必需要知道,在人才管理的決策上需要關注的維度還有哪些,上述的能力只是人才定義上的一個維度,而實際上要進行人才的辨識與發展上要考慮的維度有四個,分別是「能力素質」(上述AI無法取代的能力)、「文化適配」、「發展潛力」以及「領導風格」,如何從這四個維度進行評鑑,什麼樣的場景需要更關注哪些維度,這會是未來AI時代人才的重要課題了。

人才評鑑的四維度:全方位識別人才樣貌

1.能力素質:職能匹配是高績效的關鍵

人才與職務相匹配的核心關鍵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冰山下的職能,這是人才產出高績效的最重要因子,這個維度也是奧特曼口中AI無法取代的能力所表達的意涵。

2.文化適配:確保人才與組織價值觀一致

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組織文化,人才所具備的心理素質需要與組織價值相融合,才能造就人才與組織的相互需要,這個維度是許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環。

3.發展潛力:找出人才的成長動能

每個人才都有其優劣勢,如何善用其能力的優勢,並結合個人的需求動機,給予最適合的學習與發展,才能真正激發人才的潛力,這個維度提供了人才差異化的職涯路徑。

4.領導風格 :管理模式影響團隊效能

每個組織的型態與管理模式都有著極大的不同,工作情境與個人風格是否能搭配將會影響到團隊效能,也決定了人才是否能帶領團隊的關鍵,這個維度定義了管理上的影響力。

評鑑不只是工具,更是企業人才決策的核心。
如果您希望為組織建立更具前瞻的人才識別系統,歡迎預約顧問諮詢,量身打造最適解。

諮詢專線:06-303-5198

諮詢顧問:lindsey@recc.com.tw

Latest Posts
最新文章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