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
最新消息

AI時代的人才戰略三部曲之一:為人才定義「訂標準」

作者:芮可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董曉光
 

隨著AI時代的來臨,傳統的工作型態與方式面臨著重大的轉變,每家企業都在加緊腳步調整自己的經營與管理方式,而這種轉變也同時帶來了對人才的全新定義與要求。有專家說企業需要的是數位轉型的人才,有大老闆說我們需要的是能善用AI技術的人才,有學者說具有敏捷與韌性的特質是未來的趨勢。不論如何,可以確定的是,每家企業都必須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人才畫像,才能因應接下來愈來愈快速的AI浪潮了。

 

職能模型:人才選育用留的客觀標準

談到人才畫像,職能模型( Competence Model ) 是最具代表性的參照標準,不論是核心職務的職能模型,管理階層的職能模型,或是潛力人才的職能模型,透過職能模型都能為企業一系列人才的選育用留方案,提供最重要的客觀標準。而傳統上這些職能模型要不是徒有名稱而缺乏具體行為指標,例如以JD當作職能模型,或是建立職能模型後缺乏實際應用,例如培訓與發展和職能無關,甚而職能模型與實際工作脫鉤,而無法有效辨識人才,例如外派主管採用一般主管的職能模型來進行評估。

為了解決上述的困擾,並幫助企業更清楚職能模型在工作績效上扮演的角色,這裡帶著大家複習一下職能的起源,或能有一些更深入的理解。

 

國外服務新聞官的徵選:職能研究的開端

在70年代的早期,美國管理心理學大師麥克利蘭教授 ( Mc Clelland ) 接受國務院的委託進行研究,協助甄選年輕的國外服務新聞官,簡稱FSIOs,他們被期待著能在國外推動美國的價值與文化,宣揚美國的理念讓更多人喜愛美國。然而傳統的甄選要求的是優秀的學經歷,再加上性向測驗與智力測驗,因此高分通過的人都是清一色的白人,幾乎沒有少數民族。

但這樣的甄選結果明顯出現了缺失,一是成績的要求極高,造成了樣本過度集中,反而無法反映適才適所,二是這些一般背景知識測驗無法完全判別一位FSIO在日後工作的表現上是否優異。簡單的說,一位年輕的FSIO在某個歐洲國家的臨場表現,是無法從他面試時使用豐富的詞彙,或是這些能力測驗的高分中預測得知的。也因為這些不適當的甄選方式,造成了美國外交新聞工作的品質不佳,甄選的人才也無法反映美國少數民族在其生活中的角色 ( 這點在美國的外交工作上很重要 )。麥克利蘭教授面臨的挑戰是:如果這些傳統的甄選方式無法有效的預測工作績效,那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取代呢?

 

從真實案例萃取成功關鍵要素

首先他進行了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研究,由國務院提供一組表現優異的FSIOs作為標準,分析這些人與另外一組表現較差的FSIOs之間有何差別。其次是分析的技術採用行為事例訪談法 ( BEI ),目的是觀察這些優異的駐外代表到底做了哪些不平凡的事,讓他們的老闆、同事與客戶對他們另眼相看。這是一種很有效率的技術,透過讓當事人說故事的方式,來進行行為特質的分析,每次圍繞著一個主題,分別說三個令人興奮的成功經驗,以及三個讓人感到挫敗的事例。最後根據這些訪談內容進行分析,並比較二個樣本的行為特質差異,萃取出那些在優秀者身上的行為特質,但卻不會出現在表現平凡者身上,並轉換成客觀的定義與可衡量的指標。最終麥克利蘭教授獲得了結論,表現優異的FSIOs身上具有以下三個特質:

1. 對不同文化的人際敏感度

2. 對別人有正面的期待

3. 快速地洞察政治的人際網絡

這裡就不一一描述詳盡的內容了。他賦予這三個特質一個新的名稱,職能(Competence),又稱勝任力,並持續進行更多樣本的驗證,最終完成了國務院付託的任務,也為美國FSIOs的甄選與評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
麥克利蘭教授為職能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:一項個人的潛在特質,這些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因果關係,稱為職能。

這也成為我們熟知的職能冰山理論,在冰山上的知識與技巧是看得見的,而在冰山下的特質,動機與自我概念是看不見的。職能模型出現以後,逐漸成為全世界大型企業在選育用留上的重要管理依據,不論是甄選的標準、培訓的規劃、發展的目標、接班的人選,都與職能模型息息相關。
 

AI時代來臨:企業面臨的全新挑戰

透過上面的故事,大家是不是覺得你的公司也曾出現過類似的困擾,主管的知識與技巧很強,但卻無法有效領導部門,到底該如何遴選出一位優秀的主管才能帶領組織達成績效?而隨著AI時代的來臨,企業面對的是更多的變化與不可測,組織接下來的挑戰遠比70年代美國FSIOs還巨大,如何面對AI帶來的衝擊?如何善用AI讓企業更有競爭力?如何調整新的工作型態?如何面對變動的市場與消費習慣?如何管理新世代的員工?如何才能帶領部門達成轉型?

這些種種的難題都有賴於更優秀的人才,因此,傳統的人才畫像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,企業必須加緊腳步重新定義自己的人才畫像,讓新的職能模型既能滿足現有的工作需求,同時也為組織未來的發展做好人才的儲備。

在職能模型的建構方法中,有三種是最常見與實用的,分別是專家訪談法,職能字典法,以及卡片分類法,三種方法各有所長,以下逐一說明,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。

 

 專家訪談法

這個方法是延續著麥克利蘭教授的技術,所以也是最經典的方法,透過優秀人才的樣本選取,從他們的成功經驗中萃取出職能因子,只是現在已經不再需要對照組的訪談了,轉而以管理層與直線主管的訪談替代,這樣反而能更好的補足現職人才的視野侷限與加入組織發展的遠景。

專家訪談法的優點是百分百的針對企業量身訂製 ( 如同FSIOs的故事 ),不但能兼顧產業與企業的特性,對標企業的競爭力,同時也能反映出實際職務或層級的績效。透過BEI的技術,做深度的質性分析,是最能貼近真實工作場景的職能模型建構法,較適合大型企業與成熟型的組織。

專家訪談法的缺點是耗時較久,投入的人力與資源較多,同時需要合格的顧問或專家來進行,也要留意優秀人才的選取是否客觀真實,建議要組織一個專家會議,針對樣本與利害關係人與顧問進行討論,列出詳盡的規劃。

 

 職能字典法

這是一種因素分析法的應用,首先需要有已經建立好的大型職能字典庫,能涵蓋大部分的產業與職務,然後針對目標職務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討論,把工作上常見的情景與任務作解析,再透過職能字典裡的詞條做因素關聯的連結,最終產出職能模型,是一種標準化與手冊化的方法,這種方法更像是由顧問指導企業產出職能模型。

職能字典法的優點是有具體的資料庫可以參考,透過類似工作分析的手法找出對職務的期待,通常只要少數人參與,幾次會議大致就可以完成職能模型的建立,系統且標準,較適合小型企業與快速成長型的組織。

職能字典法的缺點是能提供大型資料庫的諮詢公司太少,標準化的內容無法針對企業做調整,職能指標的行為描述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需求,因此結果經常是高大上,但不接地氣,造成實際應用的困難。

 

 卡片分類法

這種方法融合了專家訪談法與職能字典法的優點,透過焦點團體的手法,將利害關係人區分為目標職務的優秀人才組,直線主管的績效相關組,人資與管理層的校正組,以關鍵成功因子 ( KSF ) 的技術來進行工作任務與績效的對焦。然後將獲得的結論與職能卡片之間進行重要關聯的選取,各組須建立共識與產出結論,最終彙整三組的職能排序與權重計算,獲得職能模型。

卡片分類的優點是科學與客觀,擷取了訪談法的成功事例技術,也運用了職能字典法的詞條原理,參與的人代表性也足夠,不論在時間與人力的投入上相對有效率,因為利害關係人有參與,因此產出的職能模型也較能被認同,較適合中型企業與轉型的組織。

卡片分類法的缺點是職能涵蓋數量有限,雖然能滿足多數企業的需求,但仍會出現現有卡片裡無法反映的職能因子,也可能會出現引導者的技巧不夠,而造成焦點團體裡無法建立共識,形成了職能模型的數量過多或過少的現象。

 

掌握高績效人才的關鍵畫像 複製企業成功DNA

這三種方法可以依據企業的實際需求來做選擇,不論三種方法的優點與缺點是什麼,只要事先進行完整的溝通與目標設定,都能完成職能模型的建立,重要的是清楚知道,唯有職能模型才能真正做到人才的選育用留。麥克利蘭教授的故事開啟了我們對人才定義的全新視野,不論是70年代美國FSIOs的外交人才,或是現在AI時代來臨的數位人才,確定的是,不僅僅是專業與技巧就足以勝任一個職務,冰山下的特質、動機與自我概念,更是一個高績效人才的關鍵畫像。

想像一下,數位化的人才,只是IT專業,還是應該具有敏捷與客戶導向的職能?AI趨勢下的高階主管,只是訓練模型的專家,還是擁有成長型思維與市場敏銳度的職能?組織轉型的中階主管,只是降本增效的達人,還是應該具備影響力與部門協作的職能?面對跨世代管理的基層主管,只是績效的創造者,還是該有激勵部屬與團隊合作的職能?

上述這些場景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迎接AI時代的來臨,帶來了更多企業經營的挑戰,新的人才戰爭即將展開,但這次已經無法靠挖角競爭者的人才來因應了,因為對所有的企業來說,這都是全新的篇章,大家只能靠自己,這是一場企業自己發起的人才戰爭。

用職能模型重新定義人才,尤其是那些攸關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崗位與核心主管,人才從定標準開始,一切人才發展的作為才顯得有意義。職能模型如同人才的根,培訓與發展如同土壤與養分,根與土壤對了,樹木才能自然成長。沒有職能模型或是職能模型錯誤,人才的發展就會顯得毫無意義,也將在這場AI浪潮中徹底失去人才競爭力了。
 

  AI 時代來臨,您的企業準備好了嗎?
職能模型不只是 HR 工具,更是企業適應變革、精準選才、培養未來人才的關鍵!
立即聯繫我們,獲取專業職能模型解決方案,助您在 AI 時代掌握人才競爭優勢!

諮詢專線:06-303-5198
諮詢顧問:lindsey@recc.com.tw

Latest Posts
最新文章